日韩精品av久久有码一区浪潮,欧美精品欧美,国产精品久久午夜夜伦鲁鲁,11一11sexvideos,黄色一级大片免费,国产高清露脸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每日推薦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新時代產業工人的社會心理特點與心理建設

【摘要】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的主體力量,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骨干力量。心理建設是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應有之義,本文基于“新時代產業工人社會心理調查”數據,從工作心理、職業心理、生活心理三個層面揭示當代產業工人的心理狀況:工作中“人力資本投入—組織回報”呈正反饋機制,產業工人的創造性角色認同對創造力的正向預測作用最強,在人工智能認知方面存在矛盾心態,職業精神水平整體較高但發展不平衡等。產業工人的心理建設需要關注其社會心理特點及現實根源,需要充分發揮工會的關鍵性作用,需要以特定的亞群體為工作重點。

【關鍵詞】產業工人 社會心理 心理建設 【中圖分類號】D412 【文獻標識碼】A

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的主體力量,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廣泛分布在制造業、采礦業、建筑業、能源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業、倉儲物流業、信息服務業等各行各業,推動著行業進步和經濟發展。心理建設是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應有之義,我國從工業化到新型工業化的進程是由億萬產業工人以其磅礴之力推動的,他們的信心信念、體悟體驗、所思所想,不僅直接影響其工作效率和創新能力,而且關乎產業轉型升級、社會財富創造、新質生產力發展。因此,產業工人的心理狀況,值得重點關注。

產業工人社會心理包含三個層面的變量

目前已有的針對產業工人社會心理的調查研究,要么樣本量較少,要么涉及的心理行為變量較少,很難為產業工人心理勾勒出全景圖,很難探明廣泛變量之間的關系。為全面客觀地反映產業工人的心理狀況,更好地服務我國產業工人隊伍的心理建設,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在2024年開展了“新時代產業工人社會心理調查”項目,在全國范圍內調查了4420名產業工人。調查內容包括兩大方面。

一方面是產業工人的個人特征、工作特征等客觀變量。個人特征包括性別、年齡、戶口類型等人口學特征,也包括受教育水平、職業技能、工作年限、每周或每天的工作時長等人力資本特征。工作特征包括工作類型特征,如行業類型、單位性質、工種等,也包括單位提供的激勵保障條件,如工資待遇、補貼福利、教育培訓、激勵方式、工作環境、工會支持等。這些特征構成了產業工人心理發生的背景條件,影響其行為表現。

另一方面是產業工人的社會心理,包括工作心理、職業心理、生活心理三個層面的心理變量。之所以調查這三個層面的心理,是根據產業工人的三重角色來確定的。首先,產業工人是一種工作角色。工作是一個生產過程,產業工人是生產者,他們要在特定的工作環境和技術體系下從事技能性勞動,實施人機交互,開展崗位創新行為;工作也是一個交換過程,產業工人遵從經濟人邏輯,通過付出人力資本創造價值,從而獲得企業提供的薪酬等激勵條件和保障條件。由此,產業工人的工作心理就是在工作場景、生產過程、經濟交換中表現出的心理,包括日常的工作狀況、創新行為、人工智能認知等。其次,產業工人是一種職業角色。他們是職業人,需要具有職業精神和職業認同,也要注重自身職業心理健康;與此同時,產業工人是我國工人階級的主體力量,在企業中擁有主人翁地位,他們的政治人屬性必然要熔鑄在職業心理中。最后,產業工人同時擁有社會人的角色。每一名產業工人都有其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休閑娛樂、消費投資等,因此我們要全面描繪產業工人日常生活以及經濟生活中的心理行為特點。通過對此次大型調查數據的深入分析,可以有效揭示我國產業工人社會心理的基本特點、亞群體差異以及主客觀變量之間的關系。

產業工人的工作心理特點及其促進

產業工人擁有多重角色,但首先是一種工作角色,其工作心理是在工作場景、生產過程、經濟交換中表現出的心理。我們要在全面了解產業工人工作心理特點的基礎上,促進其創新行為。

日常工作中“人力資本投入—組織回報”呈正反饋機制。我們基于“人力資本投入—組織回報”二元分析框架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產業工人的人力資本投入能正向預測組織回報。具體來說,產業工人對教育(學歷水平)、技能(技能等級和職業證書)的投入,能夠為其贏得來自組織的回報,如工資待遇提高、福利補貼、五險二金、教育培訓和各種激勵機會、工會支持等。可見,在日常工作中,產業工人的人力資本投入和所得組織回報之間的關系總體上符合“經濟人”邏輯:投入越多,回報越多;反之亦然。基于本次調查數據,在人力資本投入方面,我國產業工人擁有的學歷以初中(占比30%)、高中(包括中專、技校、職高,占比27%)、大專(21%)為主;46%的受訪者沒有專業技術等級,25%的受訪者專業技術等級為初級,17%為中級,12%為高級及以上;受訪者平均每周工作53小時。在組織回報方面,產業工人的工資待遇大致呈現“正態分布”趨勢,平均月工資在5000—5999 元這一區間的人數最多;擁有“五險”的比例比較高(超過70%),但住房公積金、企業年金的擁有比例分別為52%和36%,主要原因是“單位不給交”。為了進一步改善“人力資本投入—組織回報”的正反饋機制,建議一方面加強職業院校教育,提高畢業生即未來產業工人的學歷層次,同時加強工人技能的在職培訓,提高專業技術等級;另一方面,政府部門依法規范企業組織落實工人的薪資待遇和各種社會保障。

產業工人的創造性角色認同對創造力的正向預測作用最強。在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產業工人的創新能力或創造力至關重要。本次調查表明,在各種預測變量中,工人的創造性角色認同對創造力的正向預測作用最強。產業工人同樣需要強化創新者和創造者的角色,而不僅僅是從事重復性勞動。為建立促進工人創新的軟硬環境,一方面可以通過媒體宣傳和企業文化引導,強化產業工人的創造性角色認同感。另一方面,企業要為員工設立明確的職業發展通道,讓工人形成從普通操作工到技術骨干甚至管理者的職業發展預期,從而激發其創造力。本次調查發現,產業工人對自身的職業晉升通道認識越清晰,晉升的可能性越大,其創造力越高。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產業工人工作時長與創造力之間呈倒U型關系,每日工作9小時者創造力自評分數最高,超過這個“最佳工時”者評分則下降,因此應該遏制不合理的超時工作現象,切實保障工人合法權益和工作效率。

產業工人在人工智能認知方面存在矛盾心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在工業生產中“人工智能替代人工”的趨勢日益加強,產業工人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心態因之發生顯著變化。本次調查發現,產業工人對人工智能的熟悉度有限,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他們既感知到人工智能技術的效用,也體會到它帶來的威脅;他們更愿意將人工智能作為“工具”使用,而不那么愿意將其視為“工作伙伴”。不同年齡的工人群體對人工智能的態度呈現分化態勢。例如,高學歷、年輕的(尤其25—29歲)工人通常對人工智能技術更為熟悉,能夠更多認識到其效用,并更愿意將其作為“工具”來接受和使用。產業工人對人工智能的威脅感知越高,則越不可能將其作為工作“伙伴”加以接受。總之,產業工人對人工智能的認知是復雜的,這種認知不僅包括對人工智能的熟悉度、使用經驗,而且更重要的是對其效用和威脅的不同感知,這將影響他們對人工智能作為一種工具或“工作伙伴”的接受度。

產業工人的職業心理特點及其促進

產業工人不只是“打工人”,更是一種職業角色。我們主要從其職業精神、職業認同、職業心理健康角度開展調查以了解其職業心理特點。

職業精神水平整體較高,但發展不平衡。新時代產業工人的職業精神主要體現為“三種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其中,勞動精神是勞動者對勞動本身的尊崇與熱愛,工匠精神展現了工人在工作中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態度,勞模精神凸顯出工人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崇高情操。我們使用自主開發的涵蓋這三種精神的職業精神量表開展調查,結果表明,在職業精神量表總均分上超過理論中間值的人數占總人數的90%,這表明我國絕大部分產業工人的職業精神水平較高,展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同時,他們的職業精神存在群體差異或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例如,隨著年齡增加,產業工人的整體職業精神及其各個因素得分均呈倒U型曲線,其中25—40 歲時得分處于高點,更年輕和更年長的工人得分都更低。相比可對照人群,有職業證書、合同工/正式工、工會會員、國企和央企工人的整體職業精神水平均更高。因此,職業精神教育應注重那些表現偏弱的亞群體。

職業認同水平總體較高,但存在亞群體差異。在產業工人隊伍建設過程中,不僅要加強思想引領和技能培訓,還要在心理上提升他們對自身職業的認同。職業認同是一個人對自身職業身份的接納、認可和自豪感。產業工人只有形成較高的職業認同,才能更好地進行職業投入,發揮主人翁作用。本次調查表明,新時代產業工人的職業認同水平較高,在1—5的5點量尺上得分為3.82分,他們較為認可職業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有較高的職業歸屬感。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產業工人的職業認同水平隨著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技術等級、工資待遇的提高,在這些變量的較早階段就出現高峰值并隨后呈現下降趨勢;而那些持有非本地農村戶口、受教育程度最低、工資待遇最低的產業工人的職業認同水平卻異乎尋常地更高。因此,職業認同教育要關注重點群體。

職業心理健康面臨挑戰,整體而言并不嚴重。目前對我國產業工人職業心理健康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次調查主要關注職業倦怠、工作不安全感和工作家庭沖突三個職業心理健康指標。結果表明,目前產業工人存在一定程度的職業心理健康困擾,包括輕度的職業倦怠、中等程度的工作不安全感和輕度的工作家庭沖突。產業工人的職業心理健康存在亞群體差異。例如,相比可對照群體,25—50歲的中青年工人、中等收入的工人職業心理健康問題更少;女性的職業心理健康狀況好于男性,正式工或合同工好于勞務工,農村戶口好于城鎮戶口。建議企業關注工人職業心理健康問題,通過內部設立和外部購買服務等方式建立員工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為員工提供心理咨詢、壓力管理培訓、情緒調節訓練、職業規劃指導等。此外,建議提升企業管理的人性化程度。例如,減少過度加班,確保工人有足夠的時間履行家庭責任;對于已婚和有子女的工人,實行彈性工作時間和落實育兒假等。

產業工人的生活心理特點及其促進

就日常生活來看,本次調查顯示,產業工人的生活方式總體上呈現健康狀態,同時,部分產業工人存在睡眠拖延、飲食不規律、運動鍛煉偏少、手機使用過多以及社會支持不足等問題。這些心理行為指標存在明顯的亞群體差異。例如,隨年齡增加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產業工人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健康;相比工作時長更長的人,每周工作5天及以下和每天工作8小時及以下的產業工人的生活方式更健康;城鎮戶籍、已婚、穩定的工作(正式工或合同工)、加入工會等都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促進因素。產業工人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促進其身心健康,進而能夠提升其生活質量。因此,企業及其工會組織、產業工人自身等都應關心生活方式問題,如減少熬夜刷手機的行為,加強鍛煉,盡量規律飲食。

產業工人的經濟生活主要建立在其工資收入基礎上,該群體及其亞群體在經濟生活中展現出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本次調查表明,在經濟態度方面,產業工人對國家和家庭經濟的長期信心較高,對家庭經濟的滿意度以及財經素養的自評得分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在經濟行為方面,產業工人的收入主要用于日常消費和儲蓄,消費水平處于中等偏低區間,消費結構相對單一,但部分工人展現出一定的理財意識和理財行為。產業工人的各種經濟心理與經濟行為指標存在亞群體差異。相比可對照人群,年輕女性、未婚、農村戶口、學歷較低(高中及以下)或者學歷較高(大學本科及以上)、中等收入水平的產業工人在經濟心理方面比較積極,如家庭經濟信心和滿意度更高,而債務壓力更小;城鎮戶口、已婚、高收入群體在經濟行為上比較理性,有更多的理財行為。相比可對照人群,合同工/正式工、初級技術工、能源行業工人的經濟態度更為積極,高級技術工、能源行業工人比較注重理財。對于產業工人而言,其收支平衡狀況是理解其經濟心理和行為的關鍵預測因素。統計表明,從月收入和債務及二者造成的收支不平衡中,可以預測各種經濟心理(如家庭經濟信心等),并最終反映到消費和投資理財行為上。因此,產業工人有穩定的收入,避免過度舉債,是確保其良好經濟心理和行為的根本保障。

推進產業工人心理建設的對策建議

黨和國家一直重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要“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類人才素質。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2024年10月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思想政治引領更加扎實,產業工人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更加堅定,干事創業的激情動力更加高漲,主人翁地位更加顯著,成就感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產業工人綜合素質明顯提升,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斷涌現,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隊伍不斷壯大。”

上述目標可以分解為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政治信念,如思想政治引領、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二是職業體驗,如主人翁地位、成就感、獲得感、幸福感;三是工作動力,也就是干事創業的激情動力;四是綜合素質,包括知識、技能、創新能力等業務素質;五是社會氛圍,全社會都要認識到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前四個方面側重產業工人自身的心理;而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旨在為產業工人打造社會支持體系,使其獲得良好的職業體驗和社會認可。因此,從產業工人主體角度來看,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目標主要是四個方面內容:政治信念、職業體驗、工作動力、業務素質。這四個方面既涉及人類心理的普遍范疇,如情感(職業體驗)、動機(工作動力)、能力(業務素質),也強調了人民心理的政治意涵(政治信念、主人翁地位)。由此可見,心理建設是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應有之義,而且是其核心內容。以往很少探討和重視產業工人的心理建設這一議題,今后應將其作為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關鍵內容,全面提升產業工人的主體心理素質。

產業工人的心理建設需要關注其社會心理的全面內容及其現實根源。產業工人同時具有多重角色,要全面促進其在工作心理、職業心理和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表現。而且,他們在心理方面面臨的問題或挑戰大都有其現實根源,因此不能只在主觀層面開展心理建設,要切實解決他們面臨的客觀困難。例如,有效提高產業工人的勞動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合理控制工作時長,避免陷入債務危機,對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都至關重要。

產業工人的心理建設需要政府、社會和企業全面協同、上下聯動。產業工人的日常生產場景是企業或工作單位,而日常生活場景是家庭、社區等,這些環境系統是他們每天面對面接觸的微觀環境系統,因此心理建設要從這些微觀環境系統的營造著手。例如,可以營造有利于產業工人生產和生活的組織氛圍、車間文化、社區支持體系等。當然,這些微觀環境系統都是鑲嵌在宏觀環境系統下,國家政策和制度、社會結構和社會氛圍等因素可能對產業工人有著更為廣泛的影響。因此,各級黨政部門、企業需要協同做好產業工人的心理建設,營造尊重并支持產業工人發展的社會氛圍。

產業工人的心理建設需要充分發揮工會的關鍵性作用。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百年來,在我國革命和建設時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工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是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是會員和職工權益的代表。我們對調查數據的分析一再表明,參加了工會的產業工人在各種心理行為指標上往往都有更好的表現。因此,建議繼續加強工會建設,切實發揮工會作為工人之家、作為工人心靈港灣的作用。

產業工人的心理建設需要以特定的亞群體為工作重點。如上文所述,產業工人的各種心理和行為指標往往在不同的個人特征(如性別、年齡、學歷)和工作特征(如行業、工種、技術等級)變量上存在顯著差異。統計結果揭示出特定的亞群體在心理行為表現上存在不平衡狀況。對此,產業工人的心理建設要找準重點亞群體來發力,彌補弱項,補齊短板,增強建設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①《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新華社,2024年10月12日。

②辛自強、董妍:《新時代產業工人社會心理調查報告(2024)》,北京:開明出版社,2025年。

責編/常妍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