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
正值暑期,網絡微短劇市場迎來新一輪創作熱潮,一批兼具思想性與觀賞性的精品微短劇相繼播出,覆蓋革命歷史、科幻、反詐、非遺、年代創業、動作冒險、社會熱點等創新題材,體現出品質化、精品化的創作趨勢。
《2024年微短劇行業白皮書》顯示,2025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有望超過680億元,2027年或將突破1000億元。微短劇行業快速擴張,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中國微短劇行業正呈現出整體積極向好的發展態勢。但不可否認,在“流量至上”觀念的干擾下,微短劇創作同質化、低俗化以及抄襲侵權等亂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微短劇行業如何實現從“流量狂歡”到“價值創造”的轉型升級,構建高質量、可持續的產業生態,是當前行業亟須思考的重要課題。
微短劇的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實現以內容創新為基礎的精品化創作。當下,微短劇正在經歷從“表達情緒”到“表達情感”再到“表達情懷”的創作升級,現實題材、家庭療愈、文旅、普法、科普、懸疑科幻等題材深受觀眾喜愛。有短劇將鏡頭對準基層法官群體的日常工作,以老人贍養、孤女撫養等鄉村“小案”為載體,將法律條文轉化為具象的鄉土故事,其以司法實踐為底色的敘事創新和落地的現實主義表達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微短劇市場的迅猛發展給從業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堅守藝術創作底線、立足社會現實、堅持精品化創作,才能實現“質量進階”的價值升維。
微短劇行業蓬勃發展,離不開政府、平臺等多方合作推進。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劇用戶規模達6.62億人,網民使用率為59.7%,龐大的用戶基數以及較高的觸達率說明微短劇已不再是新興的小眾娛樂產品。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通過發布管理提示、實行分類分層審核、制定產業支持政策等方式引導微短劇向上向善,鼓勵創作范式創新探索,推動題材拓展與品質躍升,為微短劇行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與此同時,短劇制作公司和平臺也通過多元場景、復合渠道重構傳播邏輯,借鑒檔期策略培育觀眾消費習慣,陸續創作更多兼具市場效益與藝術價值的精品短劇,以更好滿足大眾精神文化需求。
實現微短劇行業向上向善的良性發展,升級工業化生產模式與重塑內容價值鏈條必不可少。當下,微短劇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實現微短劇的內容精品化、產業生態化、行業規范化,促進微短劇產業的良性發展、協同發展、長效發展是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尤其是頭部機構與專業團隊進入微短劇行業以來,微短劇的制作模式形成包括IP開發、劇本孵化、拍攝執行、后期制作、AI輔助創作、投流宣傳、輿情監測、衍生品創制在內的全鏈條式工業流程。傳統影視公司也紛紛入局微短劇行業,憑借強大的資源優勢和人才專業優勢,引領微短劇制作邁入成熟生產體系。這些都是微短劇提升制作水準、走向品質化的重要基礎。頭部制作公司以及視頻平臺應持續深耕創作的內容品質,引領塑造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術帶來了內容生產領域的效率革命,拓展了微短劇創作的邊界。從劇本編寫到人物形象設計、從分鏡頭腳本到特效制作,人工智能在降本增效的過程中重塑傳統創作流程,在創作端為微短劇行業帶來了更多“聚變”效應。但也應警惕AIGC帶來的技術局限、創意枯竭、版權困境與倫理風險,在技術賦能下堅守內容的核心價值。
微短劇作為影視行業的新興力量,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協同合作和支持。市場已經證明,扎實的敘事表達與正向的情感價值才能真正贏得觀眾。未來,隨著市場進一步成熟,微短劇有望突破娛樂局限,在教育、科普、文化傳播等領域發揮更大作用。因此,微短劇行業更應該在政策的持續規范下,以價值引領為導向,堅持市場價值和文化價值協同提升,實現微短劇產業向上向善發展。
(作者:司若、岳宗勝,分別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后、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光明日報》( 2025年07月25日 0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