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小洞不補,大洞吃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守住拒腐防變防線,要從小事小節上守起。”在生活中,小事小節看似微不足道,實則是一面精準反映思想與作風的“鏡子”,能清晰映照出一個人內心的真實狀態。
不慮于微,始貽于大;不防于小,終虧大德。思想和作風的變質滑坡,“魔鬼”往往就潛藏在“不起眼”的小事小節中。對于黨員干部來說,小事小節絕非小事一樁,它與大事大節緊密關聯,是黨性原則的直接體現。個別黨員干部“栽跟頭”、犯錯誤,正是從小事小節的失節失范開始的:把一次違規吃喝當作拉近情感距離的小事、將一點小恩小惠看成正常人情往來……然而,就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為,如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讓一些黨員干部逐漸走上了“張口要、伸手拿”的歧途,最終越陷越深、難以自拔。
深刻剖析其中原因,主觀上,是這些黨員干部自身黨性修養出現了松動,紀律意識變得松弛,在各種小恩小惠的誘惑面前喪失了抵抗力;客觀上,小事小節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容易被忽視,就像隱藏在草叢中的陷阱,稍不留意就會陷入其中。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相互交織、互相影響,構成了踩紅線、“闖紅燈”的誘因。在現實生活中,個別黨員干部正是在小事小節中麻痹大意,抱著“芝麻綠豆大的事無傷大雅”的心態,在細節細微處放松了自我要求。他們以所謂的人之常情、“下不為例”為借口,在規矩的邊緣“兜圈子”“搞變通”“打折扣”,最終把違規違紀的“雪球”越滾越大,直至積重難返。
對于黨員干部而言,小事小節這面“鏡子”,不僅能照見自身的問題,還能映照出身邊人、身邊事的情況。那些處心積慮搞攀附,總想走“上層路線”的人,往往就是從小事小節下手進行“圍獵”。這樣的人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做不到嚴細深實,而是把心思花在觀察領導一言一行、揣摩領導喜好習慣上。他們在推杯換盞、拉拉扯扯中,把原本清清爽爽的同志關系、規規矩矩的上下級關系搞得變了味、走了樣,無形中助長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不良風氣。對于這樣的人和事,必須從小事上、細節處抓早抓小、防微杜漸,將不良風氣扼殺在萌芽狀態。
“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守住小事小節,不是一陣子的事,而是一輩子的事。在一時一事上守住小節、把住細節或許并不困難,但要在時時事事上都做到慎獨慎微,卻絕非易事。糾正“小事無妨”“小節無害”的錯誤認識,關鍵要在第一次、第一步上嚴于律己、守牢底線。在小習慣、小愛好上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始終做到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
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到什么階段,黨的作風建設就要推進到什么階段。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是對紀律作風的一次全面再檢閱、再提升。廣大黨員干部要以此為契機,時時攬鏡自照、事事立身正行,以“尺寸之功”補住“小窟窿”、糾正“小錯誤”,讓“小節”不失范、“小事”不逾矩,切實筑牢拒腐防變的堅固堤壩。
